项目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香港学习心得

2015-10-29

     2015年6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来了来自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两名教授、二十七名本科生以及两名博士后。此次,香港大学的师生将与中国地质大学十名师生共赴秭归参加2015年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 “三峡地区地质、资源、环境野外教学和研究”野外实习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赖旭龙对香港大学师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香港和内地有共同的文化传承与历史使命,此次共同开展联合野外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强两校地学领域交流与合作,搭建起香港和内地地学研究、交流的平台,共同为地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香港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孙敏教授代表香港大学师生发言,对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孙敏教授介绍了“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过去两年项目执行实施情况,认为此项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两校师生获益匪浅。他期待香港大学的同学们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能够提升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增进香港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间的交流合作!
     6月2日

     香港大学师生与中国地质大学师生共赴学校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活动。实习内容为在秭归野外实习中对三峡地区沉积岩地层与构造、地质灾害与地层、实测剖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地质资源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和教学。

     6月3日
     按照基地--采石场--兰陵溪--陈家沟--基地的实习路线进行观察学习。经过孙敏教授的细致讲解,同学们在采石场学习认识了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特点及其分类,并结合实际岩块进行学习辨认。接下来在兰陵溪岩体与崆岭群小以村组变质岩接触带的观察点进行实习学习,观察了断层面,以及其伴生的断层破碎带,牵引构造等。

     尽管天空一直下着小雨,依然不影响同学们的积极性,我们都在岩石的奥秘中努力探索。

     6月4日
     飘飘洒洒的小雨中,同学们开始了一天的实习任务,依旧来到采石场,探索奥秘无穷的岩浆岩。孙敏教授先是讲解了岩浆岩岩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岩浆接触关系,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活动。所观察到的主要为灰黑色中西粒黑云角闪石英辉长岩和深灰色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并且两者以侵入关系为主形成接触。

结束了一天的实习,同学们在学校实习基地的活动室唱歌联谊。

     6月5日
     朝阳伴随着实习的美好心情,今天实习路线为基地--冀家湾--横墩岩--问天简—基地。对从南华系(南沱组)至寒武系中部(石牌组)地层的岩石性质、地层内部各段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层之间接触关系进行详细学习和观察,其中主要的岩石岩性包括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同时学习了路线中所看到的地层褶皱、断层以及地层的不整合面等地质构造现象。

     满载的收获,喜悦的神情,令人想起了勘探队友之歌: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6月6日

     今天的实习内容较为轻松,首先对鲤鱼潭隧道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了观察,包括厚层白云岩和含生物礁灰岩等,然后进入链子崖地质公园,在焦赳赳教授指导下,观察新滩滑坡和链子崖危岩体的地质灾害情况。新滩滑坡和链子崖危岩体都是属于较重大地质灾害,有较长的历史且一直有相关工程的监管,由于长期监测和准确预报,现已成为我国滑坡灾害防治研究史上的成功范例。

     6月7日

     今天的野外实习地点是在秭归的泗溪地质公园,实习内容为实测剖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地质资源教学。老师们细致的讲解展示了实测剖面的专业技能。孙敏教授演示并指导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及剖面的测量办法。讲解完毕后,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泗溪地区完整的南华系莲沱组地层进行了实测剖面的测量、绘制地层剖面等地质内容学习。

     泗溪风光旖旎,实习结束后,同学们撑起竹蒿,闲驾竹排绕水游,享受城市生活难得的宁静怡然。

     6月8日
     上午,师生们乘车前往三峡大坝,参观三峡大坝,学习大坝滑坡知识。同学们在三峡大坝参观了坛子岭等典型建筑,并在三峡大坝模型室了解学习了整个大坝的建筑知识和地质背景,感受到三峡工程的宏伟壮观!

     下午,师生们乘坐大巴,离开秭归回到武汉,结束了秭归的野外实习。

     6月9日
     回到武汉市,略作休整,今天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户部巷、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地质博物馆等。港大师生感受了武汉市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以及地质大学的地质专业特色。
     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对本次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合作处孙来麟副处长主持表彰大会,他高度评价了这次由教育部资助的,香港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的活动,肯定了同学们这次野外实习中表现出来吃苦耐劳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赞赏了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并且希望以后更多的与香港大学进行科研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教授专程前来参加活动总结大会,代表中国地质大学为同学们颁奖并分享他的野外实习经历和心得。
     孙敏教授代表港大师生对中国地质大学周密的安排,热情的接待表示衷心感谢,港大师生一致认为这次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圆满,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两校更多交流与合作!

     最后,在双方师生不舍中,2015年香港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地区地质、资源、环境野外教和研究”活动圆满落幕。


李颖梅
Lee Wing Mui

秭归地区蕴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地质资源,占地不大,却包罗了三大种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对于我这名资历较浅的香港地质学生而言,的确是个大开眼界、实践课堂所学的好机会。在这短短几天的考察中,我们亲身到户外观察岩石、量度产状、比较不同岩体的矿物含量,将之详细记下,再由此推断此地于几亿年前的环境面貌,过程俨如一场精彩的侦探游戏。此次旅程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开始几天的天气不佳,为安全起见取消了一些岩石的观察点。纵然如此,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仍然获益良多。我的野外笔记及量度产状的技巧有所进步,必定有助适应日后的其他户外考察。

吴咏轩
Ng Wing Hin

在参与这次秭归野外考察前,我所拥有的野外考察经验仅仅是在香港所得到的,次数亦不多,因此起程前都感到十分紧张,生怕自己知识浅薄,到实地考察时会手足无措,以致考察完毕亦一无所获;加上知道考察为期十天时,更是分外担忧过程会很是辛苦;岂料,十天眨眼间便过去,亦证明我一切担忧和顾虑都是多余的,更为我留下了一个很美好的回忆。
真正的考察日数只有六天,在位于湖北省的秭归县,其余的日子均预留给交通及在武汉市内观光。然而在此六日里,我们却从其东面游走至西面,更看过了在不同时期形成及不同种类的岩体—从太古代至寒武纪,从火成岩至变质岩,都给我们一一接触并观察过。另外,在考察的安排上亦处理得十分好,有助我们既能有自己尝试实践的机会,同时亦能得到额外的知识。每每到达实地时,我校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均会先对其地理环境及历史作简介,好让我们有着最基本的认识及数据,然后会给予我们时间亲自进行考察,从观察各岩体应有的特质,如石头的颗粒大小、颜色、风化程度及结果等等,再尝试把岩体作归类,并把所见所闻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能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野外考察时,更是能令我感到满足。虽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如发现未亲身见过的岩体特征,教授们总会在不远处耐心地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地质大学的同学更是会主动与我们一起讨论和研究,其热心亲切的态度令我感到十分温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岩石接触点观察,抬头望见气势磅磗既宏伟的岩石,脑海中联想到的却尽是沉积物在深海中数万年间慢慢的沉积,又或是岩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变质的画面,有着亲身经历过各岩体的形成和变质过程的感觉。虽然只是一种幻想,却更令我明白地质学对人们在地球历史构造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当中的有趣之处。
在整个旅程中,和地质大学同学的交流亦是十分宝贵及难忘。有别于我们以英语授课,他们主要获得在地质学上的知识是以中文为主。起初在讨论时我们双方未能适应,难免在沟通上有着困难,然而这却被地质大学同学的热心一一化解,他们并未因此而减少我们之间交流的机会,反而更积极的打破语言文化上的隔膜。十天旅程完结后,除了知识上的增长,更是让我学到了更多中文的运用,我们的关系随着交流的时间而巩固了不少。在旅程的最后一天,我们更依依不舍的交换了彼此的联络方法,希望日后仍能互相联络并维系着这关系。
为期十天的野外考察,时间虽短,我所得到的知识却远远超过了地质学上学到的知识,更加深了与中国地质大学同学间的友谊,并且我对我所就读的地质学有了更多的喜爱和兴趣,使我更加下定决心要把地质学读好。同时,我亦十分期待下次能以香港大学学生身份到国内及外地交流的机会。倘若有这些机会,我一定会好好把握并踊跃参与!

吴情如
Ng Sin Yu

在这次实习中,很高兴可以看到很壮观的地貌例如链子崖,以及宏伟的建筑例如三峡大坝, 还能够认识更多中国的地质。虽然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在这次实习当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分辨出主要岩石及其中的矿物质。在实习期间,看到及了解不同地质结构和练习如何写实习笔记, 这可以重温及增加已学习的知识。 从参观稊归基地的实验室过程中,可以加深认识那些仪器的用途及操作原理。此外还可以与中国地质大学进行联合野外实习,以及与其学生作交流,感到荣幸。希望日后可以再到地大交流。

林乐瑶
Lam Lok Yiu Yammie

为期十天的实习旅程说长不长,但确实让我获益匪浅,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秭归的地质见解,进一步掌握了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知识,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同学与教授对地质学的热忱和认真。除此之外,此行亦加深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
未起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实习会很艰苦,尤其是吃跟住很可能会不习惯,但十天过去了之后,却发现所有事情都超出了我的想象,留给我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这趟实习扣除了乘车还有安顿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六天,但这六天却异常充实。在这段时间,我们运用学习了一年的知识来观察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等等,再到学习系统地撰写野外记录本,最后尝试量度斜角及绘画石层剖图,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让我能有效地巩固并深化我固有的知识。在野外实践的时候,也感受到知易行难,但幸好有热心的地质大学同学的帮助,让我可以更好的吸收更多的学问,也让我更明白野外实习对学习地质学有多么的重要。无论是辨认岩石的成分,或是量度斜角等等,都需要实际上的经验才能确实地掌握,切实的应验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道理。更甚的是,除了实践的部分,每天晚饭前一小时的理论课更是针对性的总结了每一天我们在野外的时光并转化为理论实实在在的用文字巩固我们学到的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除了更有针对性外,亦有趣多了。
对于这几天,不得不感谢的是一众地质大学的同学、老师及职员,除了跟着我们到处去的同学和老师,还有在秭归基地里负责我们住宿跟膳食的职员。他们不但替我们打点一切住宿上的细节还很细心的每天三餐为我们准备不同的食物让我们能有充足的体力去应付每天的挑战。也很感谢秭归基地能开放实验室予我们参观,好让我们能一睹在香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看到的中大型器材,也让我们更深的了解每个机器的运作原理。
除了实习的时间之外,我们很高兴能有一天的时间游览武汉,可以登黄鹤楼,一览武汉风光,逛户部巷,浅尝特色美食,参观博物馆,观赏不同的历史文物,感受武汉的风土人情。
这次的实习,使我对三峡地区的地质以及地质学的研究过程及工具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学到了不少在香港未接触到,关于不同岩石与它们形成过程的知识,更是感受到国内的风土人情,过程虽短,但确是获益良多,深刻难忘!

陈昭东
Chan Chiu Tung

经过这次湖北旅程,在不同范畴的知识上都有了扩充。这次旅程不仅让我学到更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亦让我学到在野外实习的技巧。 在中学时,大多学的地质知识,都集中在香港。在香港以外地区的地质,教科书甚少提及。所以这次在宜昌实地考察,让我学会了除香港以外,在中国中部的部分地质的组成、形态等等。此外,地质时间在中学亦甚少提及。在这个旅程,亦让我认识到地质时间表的多重重要性。 除此之外,以往亦甚少有机会到郊外进行实地考察,充其量也只是以玩乐形式到地质公园看。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学会在郊外实地考察时应抱有的态度及学习方式,亦加强了我记录野簿的能力及技巧。想必在这个旅程学到的实用技巧,对日后再次到野外考察时,有莫大帮助。

陈信如
Chan shun Yu

这次秭归之旅实在令人很难忘。 因为变质岩在香港非常稀有, 我从未实地看过变质岩,只有在课堂上看过样本,这次终于可一暏变质岩的样子了,真想不到,在小小的地方,就可以一次把三种石头,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都看过了,还是在非常近的地方真的感到非常神奇。当时每天都只是在学习东西,事后在想应该如果写感想的时候才赫然发现这件事。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实习,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记录野簿的正确方法。 因为野外实习时间有限,我都是一到达就拿起石头纪录它的特点,颜色等等,没有看整块地的地质,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其实,如果我们不整体的看环境, 这样和平时在实验室看石头有何分别? 在实地还没有实验室先进的仪器呢! 不只如此,我们这一组有二年级的同学,通过和高年级的学生讨论,我对自己的不足有了认识, 还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学到了不少,增进了对地质学的认识,还抽丝剥茧找出过去所发生的事,认识当地的地质。到链子崖当天, 我亦深深地体验到一个地质师的辛苦,工作需要走过不少难行的路,而这个工作对体力的要求亦不少,我知道了,如果现在想在这个行业发展,就需要好好锻炼自己的身体,令体能可以支持我到各个地方。在秭归的最后一天, 我们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实验室,虽然我只听懂了些许, 但总算大开眼界。 这里有很多不同的科学仪器,比港大的还要多。最令我难忘的是整整一座的仿真滑波的仪器,这在香港真的是没有机会见的!
除了在实地学习和考察,我们亦沿途欣赏美丽的景致。我原本以为湖北的食物是跟香港很不同的,这次的实习应该没有甚么好食,我还从香港带了不少食物到武汉,谁知要原封不动的打包回去。这里的食物不但对胃口,还很好吃,很新鲜。听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地大的老师,老师们特意告诉他们少放盐的。 我在武汉遗失了回乡证,幸亏有张老师与我四处奔走,到了不同地方弄好我的高铁票,我才可跟其他同学一起回到深圳,然后只用了一天就返回香港。
在这次旅程,我们结识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很友善和亲切。虽然我们在最后几天才开始熟络起来,但大家却有种熟稔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彼此的兴趣都是石头吧。
在这十日的秭归地质环境实习期间,我游览了长江三峡地区不同的地质考察地点,同时进行了修读地质学必须的野外测量。
通过实地工作、出席讲课及参加实验室实验,我学习到各种地质技能,例如:野外测量应该要完成的工作及如何写一本清楚有用的测量记录,和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我们的测量记录在工作后会被收集并批改。通过接收实用的评语,我可以实时改进自己的测量工作及记录方法。另外,每天实习后的讲课有效地帮助我重温当天接触到的地质知识,从而建立稳固的学习根基,当中包括崆岭群变质岩、冰积物、山崩的原理及沉积岩的基本测量。
除此之外,在中国地质大学,我接触到校园内没有的其他地质分支学科及不同用途的仪器。我对多样的专业特定分支进修感到极大兴趣,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学方向及学术系统明显和我们的学习大不相同。在地质学的分支中,我一向爱好修读宝石、矿石及半宝石的珠宝学。虽然这次旅程并没有有关珠宝学的部分,不过在地质大学的博物馆我参观了具启发性的珠宝学及其他分支的展览,当中包含多种天然及合成的宝石。中国地质大学的博物馆及专门研究地质灾害的实验室容纳了多种样本及仪器,例如:研究土壤的环剪仪。
总的来说,我在这次秭归考察中加深了我对地质有了基本认识并开阔了眼界。和同学及教授一起渡过的十日时光,我从生动友善的教学及小组讨论、合作中获益良多。

许钧杰
Hui Kwan Kit

这次能到中国地质大学的牬归实习基地,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这个充满了地质知识的一次考察中,我跟其他的同学都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待,令我切身的、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地质大学对我们的重视,我跟其他的同学们对此都着实非常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帮忙解决了各种的问题,让我们得以专注于实习以及考察方面的事情,特别是两位张老师的帮助,实在非常感谢他们俩,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新奇问题都可以顺利解答,背后为同学们花的心力必定难以言喻。另外在学校基地的考察,也让我能对在香港比较少有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可以以更近的距离考察变质岩等,这种岩石在香港比较难看得到,能实地看得到,实在非常感恩。 在最后再一次感谢中国地质大学的老师们,希望能有机会再一次到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交流,以及到别的实习基地。

林永祈
Lam Wing Ki

对于我这个地质初学者来说,鲜有机会可以到香港以外的地方考察,这趟旅程就是考察时间最长的一次了。虽然我们五天考察中,有三天都下着毛毛雨,甚至有好些时候是滂沱大雨,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经历。对我来说,在野外比在课室内学习更有趣,因为当我面对一块石头、一面石壁,感觉更真实,与大自然的联系也更紧密。要数路线中令我最难忘的站点一定是链子崖。幸运地是,那天阳光普照,我们花了约一小时便爬到崖顶。从崖顶俯视长江的景观非常壮丽,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十天的旅程转眼便过,大家又回到忙碌的香港生活。在这短短的日子里,我不但有学习地质知识的时间,还有机会游览当地的旅游景点,如长江三峡、黄鹤楼等。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老师和同学,感激他们与我们一同经历了这个秭归之旅,能与他们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刘彦彤
Lau Yin Tung

这次的考察扩宽了我的视野,让人铭诸肺腑。中国地质大学的博物馆展出的矿物,岩石,化石等等,都是稀有的,无价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平时只能在书本中看到的东西,在这座博物馆中也能观赏到,加上详细的解说,令我对地质学有了很多新的领悟。除了参观了博物馆,我亦到了许多地质公园进行考察,从中也学习了不少东西,例如花岗岩岩体,变质岩,辉长岩,沉积岩地层及链子崖危岩体等。身在地质公园不但能得到知识,还能欣赏到清幽雅致的景色,彷佛离开了忙碌的城市,消除烦恼,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最令人深刻的是与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参观了大学的实验室,我从中了解到内地学生的生活和资源的分配。除此之外,我们参观了历史悠久的黄鹤楼,认识到黄鹤楼的雄伟以及其拥有「天下绝景」的盛誉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考察令我认识了来自中国不同地方也是读地质的朋友, 大家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上的交流令我获益良多。

吴嘉轩
Ng Ka Hin

这十天的武汉 - 三峡地区考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平日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使用在实地考察中。除了地质知识外,我还在此旅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
此考察提供了实践实习技能的机会,如量度沉积岩层的倾角,在实地辨认岩石、矿物和了解岩体的相对年龄。这对我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十分有用。此外,该地区的地质和香港的地质很不同。例如,我们看见冰川沉积的冰碛岩。该地区也是一名学习地质的学生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因为当地有大规模未受风化的外露岩石。所以此行是获益良多。
除了这些,我们都从此行了解到共同努力,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行程的第六天,我们合力记录岩层的数据,并制作横截面图。最后,在此实地考察,我们也认识到了一些从中国地质大学来的新朋友。他们与我们一起学习,并帮助了我们很多。我很感激他们的友好行为和乐于助人的举动。除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我亦要感谢中国地质大学的老师、司机、当地基地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在此期间十分照顾我们,但我们却制造不少麻烦给他们。例如我们在观察石头时踩坏了农民种的作物,令他们花费了一番唇舌才得以解决问题。

吴宇轩
Ng Yu Hin

这次湖北秭归地质考察除了让我认识当地复杂的地质结构,也充实了我进行实地考察的经验。考察的一带覆盖多种岩石,让我们每天在一小时车程内就能考察各类岩石。记得特别清楚的是:第二天考察的火成岩,在六十米的距离就出现三种火成岩,还充斥着复杂的岩脉,除了考验我的观察力,亦教会我要看清整个地貌的重要性。虽然在实地考察的五天中天气理想的日子不多,导致一部份地方因安全问题无法停留过久,但也让我获得了有效率地进行观察及记录的经验,让我在未来其他地方的考察亦有信心应对不理想天气。身为一个经验尚浅的一年级学生,能通过进行实地考察灵活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短短五天中得到的进步,令我十分鼔舞,相信会在我未来的学习路上成为宝贵的经验。
除了考察外,我们亦参观了秭归基地内的地质工程实验室。这里不同的仪器及设备实在让我大开眼界。除了测试小型石块或泥土样本的剪切仪外,也有进行大规模测试的器材。这让从未接触地质工程的我对其有了初步认识。
在最后的两天,亦游玩了一些旅游景点,如三峡大坝、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等,让我认识当地的文化及历史背景。我特别喜欢到户部巷品尝小吃,地质大学的同学们带我们去小吃街里最好吃的臭豆腐、汤包,让我大饱口福之余亦了解当地人的口味和一些饮食习惯。
虽然来到了陌生的环境,但幸得中国地质大学的导师及同学们热情招待及悉心照顾,让这次考察得以顺利进行,无论是在外面的实习还是基地内的娱乐活动,都让我留下难忘回忆。这次考察亦促进了我们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交流,让我们了解内地地质学的教育体制及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希望未来如果地质大学的同学有机会来访香港的话,我们必定热烈欢迎。
这次湖北秭归地质考察能够有理想的学习气氛,行程也相当顺利,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一次考察之旅。

曾国宝
Tsang Kwok Po Albert

这次的交流学习, 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我不但能够学习更多的地质知识,还能够认识一班与我们交流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
从第一天来到武汉然后到达大学,我就感受到地质大学老师们对我们热情和热烈的欢迎。不只是第一天,往后的每一天,中国地质大学也为我们安排好我们的行程、膳食、 交通和住宿,令我们后面的每天都非常顺利。
在五天里的户外学习,虽然天气有时不太好,下起雨来,但是我从这次的户外学习认识了不少的地质知识,看到多种特别的石头还有各种地貌的变化和特色。 因为香港没有这样多  的地貌变化, 所以这丰富了我在地质上的知识,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能够享受一个开心的户外学习,最大的功劳当然是老师(地质大学和香港大学的老师)对我们所有同学的照顾、帮助和教导。 谢谢孙教授,焦教授,招老师,王老师还有李老师等在户外教导我们,带我们到不同的地方看很多的岩石和化石。没有他们,我应该不能够看到这些地质外貌。除此之外,感谢地质大学的老师帮我们安排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大部份的时间都陪着我们。 当然也少不得地质大学派来的一班同学。他们真是非常友善和健谈,乐于帮助我们。在第九天的晚上,他们邀请我们到大学里面的一间咖啡店里坐坐和谈天我跟他们聊天过后知道了不少地质大学的事情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们也分享了我们大家的趣事,这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和交朋友的机会。
在课余的时间,我们也能够一起在秭归基地玩不同的球类活动,比方说篮球,排球… ,更开心得是我们能够在一间房间里唱卡拉OK,真的是非常愉快。
除了学习以外,感谢地质大学安排我们到三峡大坝、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还有逸夫博物馆等地方参观。 我们能够在一天里去了三个景点, 绝对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香港也有一个地质博物馆,但是相比起逸夫博物馆,我们这边的博物馆收藏的展品非常少。在逸夫博物馆,我可以看到不同的矿物和石头,更能近距离见到巨大的恐龙化石,真是令我目瞪口呆。我非常享受整个的安排, 让我能够大开眼界,观赏了武汉的特色景点。
最后非常感谢教育部今次资助我们所有在武汉所需要的费用和中国地质大学适当的安排。

黄隽轩
Wong Chuan Hin Jeremy

这次的实地考察对我来说是大开眼界。因为实地考察的内容和我过去一年的学习有很大关系。作为学习地质学的一年级学生,我们过去一年学到的都是有限和基本的知识。再加上有限的实地考察经验,很多东西我们学到的只是纸上谈兵。然而,这次实地考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我把知识应用在实地考察中,即是现实情况。我们去观察,并试图区分不同的岩石,途中我们回顾了所学知识和以及从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身上学习。我们可以练习测量产状和记录下来,弥补过去一年缺乏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如何有效和更有组织地记录我们的观察。
此次实地考察也有助于我体现和适应修读地质学的生活和风格。学习地质,就像其他科学,依靠观察和演绎。然而,许多地质学的观测都不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实地考察中。因此,实地考察对我们至关重要。此次实地考察可以让我们好好准备,以应付未来几年的学习。我亦意识到,学习地质,不像其他学科,必须体能好。
这次实地考察的设计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完成一年级的课程,我们对香港的地质有初步的了解。可是离开香港,来到陌生的武汉让我们明白到各地方都有着他们独特的地质和地貌。我们应放眼世界,接触各地的地质特性,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世界各地。
我觉得这次考察最大得益,是我能够得到很多机会去练习我的野外考察记录技巧。这对于地质学家,以至地质学同学都非常重要。记录可以帮我们记下重要的观察。记录亦要整洁和有系统,才能够做到日后故地重游,再次考察的时候仍能找到同一个地方。
一年级的学习,不乏做考察记事本的功课。可是,这些功课都是我们在家精心努力的成果。在家中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画和写自然比在野外画和写的整洁多了。在野外,要顾及的很多。我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体,避免受伤中暑等。在这次考察中,还要顾及路面安全,小心车辆。我们也要把握良好时机和时间,很快的进入状态,好好记录观察。观察也要进行得快而准,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做到最多的观察。野外的天气也是一个我们要熟悉的方面。在香港,我已经尝试过在雨中考察的滋味。可是这次考察可以加强我应对下雨天的准备和经验。当然,这次考察亦加强了我应对阳光的准备和经验。我希望这类型的考察可以增加,以丰富我们的考察经验。

杨昊
Yeung Ho Sonia

6月1日至10日的湖北地质考察大致分为5天秭归考察和1天三峡水利工程考察两部分。为期5天的秭归地质考察囊括三大石头种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岩石的特征如层理、矿物成份和折曲等可巩固刚学习地质学生的基础。此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记录方法,有助学生日后考察和撰写地质报告。除巩固知识外,这次考察为港大地质学生的首次外地考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观察当地与香港不同的岩石、地貌,再解读当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填写地质记录。与此同时,考察期间内到三峡大坝和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实验室的参观亦为香港大学学生提供斜坡管理和水库工程相关的知识,开阔视野。 总而言之,这次地质考察除为学生日后的野外考察打好基础亦促进了港大学生与地大学生的交流,值得保留。

杨施晴
Yeung Sze Ching

这次旅程真是获益良多……
在实地考察的第一天,我们走访了兰陵溪研究火成岩和变质岩。第一站有花岗闪长岩与镁铁质包体,石英脉和伟晶岩脉。这些都是侵入岩与观察到的矿物结构和成分。在第2和第3站,崆岭片麻岩被发现与叶理和替代白色斜长石/石英和云母黑/角闪石带。花岗岩和片麻岩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有机会一个侵入岩体在高温下改变了先前存在的花岗岩的特性。
第二天,我们观察到的白闪长岩,黑色镁铁质侵入和粉色岩脉之间的年龄关系。这裹的闪长岩与第一天所观察的不同
第一天的白闪长岩含更多的板状黑云母针状角闪石较少。由于在闪长岩中发现黑色镁铁质岩石,粉红色岩脉横切闪长岩,三岩中最年轻的应该是粉色岩脉,其次是闪长岩和最古老则为黑色镁铁质基性侵入。
在第三天,我们观察到的沉积岩与在兰陵溪村观察到的结构是相应的结构。他们是泥岩,白云岩和页岩,层压和折迭由这些沉积岩中所示的一般结构。每组互相平行呈褶皱层岩性。
在第四天观察寳塔组的石灰岩中的化石和当中的泥浆裂缝。 高密度裂缝是由于石灰石在干燥环境下缺裂,Sinoceres被保存在石灰石。第二站,我们参观了西滩滑坡和链子崖学习它们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被地质工程部门监控。
第五天观察砂岩和粉砂岩替代的层理变化,进行厚度和节理的测量。这里的斜坡被高度风化而我们没有支撑物。

叶梓峰
Yip Tsz Fung

石头、石头、石头!辣、辣、辣!在出发前,每当我和朋友说我要到湖北省考察十天,他们都会惊讶:「你们傻了吗?看十天石头?还是去武汉,你死定了。」不嗜辣的我早就作了最坏的打算──吃十天白饭。但毕竟这是我去过最长的考察,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十天里,差不多每天天都是灰蒙蒙的,还不时下起雨来。庆幸雨水不能溶化岩石,自然也没有融化我们对岩石的喜爱。教授们细心地讲解每一个地方的地质特征,亦叮嘱我们总要走到石头旁,近距离观察它才算是真正地认识它。我们每个人一手笔记,一手铁锤,走到石头旁。在香港,路人必定会好奇一班人围住石壁,究竟有甚么好看。在秭归,他们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除非你踩进了他们的田地吧。我们不断尝试把教授的讲解、课堂的知识与现场的观察慢慢连系起来,却发现理论与现实的落差。经验丰富又幽默的助教便一直教导我们于实地的一些考察技巧和解释落差的原因,我总知道我们必需把实地数据和理论分开讨论。而武汉的同学非常平易近人,我以有限的国语,大家猜猜画画,总算能沟通过来,互相学习。我最喜欢的一天便是登上链子崖的那一个晴天,因为我总觉得要走一走路,爬一爬山才算是去考察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崖上那个酸得入心的桃子!
当然,一起吃尽各种街头辣小吃、新鲜水果、两元冰淇淋、打球、音乐伴唱、扒筏,都是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真的感谢两校教授、助教、当地同学为我们安排这次难忘的考察并给予我们协助。最终我没有成为白饭战士,而是尝试不同的辣食物。我深信这次考察的每一个片段和学到的知识,都像麻辣羊肉串一样──回味无穷。

刘博谦
Lau Pok Him Ron

这趟旅程十分圆满,我们不但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基地作地质研究,还有幸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舍进行交流。秭归综合教学基地提供学生野外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旅程中我们还参观了三峡大坝,见识到中国地质工程之伟大与贡献。我很享受今次的旅程。香港大学的教授都提供了良好的解说,令我们对整个地质环境更清晰。

谭慧衡
Tam Wai Hang

十天的地质考察旅程中,虽天有不测之风云,多天以来不时下着滂沱大雨,使行程有所改动,错失不少珍贵的考察机会。此行之天时虽不尽人意,却也使我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在旅程当中,我们主要到秭归及其附近考察各类岩石。整个旅程中所看到岩体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岩体虽为静止的个体,但它的形态却记录了地球千万年来的自然史,一切不息的气候转变及地壳变化,均浓缩在这个体当中。大量的火成岩及侵入关系展示了以往的活泼火山活动,冷却的溶岩结晶而成岩石,烙印了火山的疯狂动态。变质岩则显现了力量与温度的改变,使原本岩体变质成另一物。
此次旅程所看之岩体规模甚大,每个岩体所呈现的自然史均令人震憾,但当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沉积岩的考察。犹记得六月五日早上攀上冀家村九曲脑中桥附近的斜坡,只见眼前的岩体以座椅状褶皱的形态呈现出来,地层的折迭清晰可见。在此,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双重威力。内里坚硬的沉积岩,当用锤子一敲,发出了清脆 「叮」的一声。一层又一层排得密密麻麻的泥沙,互相紧扣着,密得滴水不穿,形成了那坚硬的岩体。由于沉积岩是以泥沙压迭而成,当指头轻轻一扫,滑过那粗糙 的岩体表面,手指上立即被数颗黄黄的泥沙粘上,沉积岩看似比其他岩体更容易被消失的。我不禁慨叹,沉积岩是多么的坚硬,又是多么的脆弱。大自然能以力创造沉积岩,也能以和风细雨使它消失。也许刚柔在这世上是无绝对的。
看着那座椅状褶皱,很难想象这岩体是如何被扭曲成这样子的。那褶皱看似柔软, 但岩体却是坚硬得很。若非此物呈现眼前,我也不敢相信这岩体曾经是柔软而可延性是那么强的,更不敢相信大自然能把这坚硬物扭曲成这有趣而诡异的样子。一切的矛盾,令我对大自然的理解又有了一点儿的不同。
六月七日,我们前往了泗溪观察及量度地质剖面。一层层的砂岩及砾岩不断相互交错。犹记得课堂上曾学过不同种类的沉积岩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因此砂岩及 砾岩同时出现于同一地方,表示了该地方的环境随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使周遭环境的能量有所改变,因而沉积物的种类也有不同。尽管这些知识早已在课堂上学过,但到实地观看时,还是感到震撼。多层相互交错的砂岩及砾岩,堆积至十米以上,又到底经历了多少个环境变化的循环?当中又发生了甚么事,使这岩体有此奇特的结构?仰望规模极大的岩体,脑海里不禁思考着大自然的奥妙,一切的奇观,更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此次考察旅程时间有限,未能逐一细察秭归各个地质奇观,但此行已使我学习了不少课外的知识。书本上所录的虽然为实,但也难以录下现场之壮观。愿日后有机会重游湖北,再次考察此地的岩体,学习更多地质的知识。

赖绍杰
Lai Siu Kit

在这次旅程,我跟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有很多的交流。他们不仅非常热心的与我们分享学习经验,还带我们参观了很多著名景点。
在野外考察现场,拓宽了我学习地质学的视野。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宏大的岩体,它形成于地质时期前寒武纪和寒武纪,我们很感谢来自中国的地质学家帮助开发保护这美丽的景象。三峡大坝的杰作是宏伟而壮观的。一方面,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给当地居民带来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它处理中国的电力短缺的问题。因为中国近年来过度依赖煤来发电,引发空气污染,但使用三峡大坝水力发电的方法不但不会产生污染物,还可以显著缓解中国的电荒。
我同时也感受到武汉的历史还有文化。小吃方面,我真的好喜欢户部巷,那里的氛围很好,很特别。我们还到了湖北省博物馆,感受了中国对文物保护和对文化的重视,把每件物品都保存的很好。还有博物馆不但展出了武汉的历史,还展出关于中国抗战的历史。我可以对抗日战争多点了解,了解国家抗战的艰苦。
在这趟旅程之中,我对祖国的文化,还有对地质学的学习,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从新闻中看到,大陆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不太好,可是现在我亲自到了三峡岩体去看,那些岩体都是保护得很完全,很好的和现代的建筑融合在一起,我体会了中国在此方面的精神。内地对环境的保护很好,还有对地质和文物的重视很是很值得尊重。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感谢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师们,学生们的热情 招待。我真希望我能有机会与大陆学生再交流我们的地质资讯。

苏津峰
-So Chun Fung

在武汉--秭归的十天旅程中,得到的比想象中更多。第一天晚上,就在我们刚刚下车之后,我们香港的老师学生便跟地大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志愿者们吃了顿晚宴。我们在武汉的第一天就在热闹和气氛高涨的环境下展开。借着啤酒和佳肴,大家也放开怀抱开始互相交流背景,也渐渐感受到来自地大的热情。第二天大家都花了半天时间从武汉乘旅游巴到秭归。看到了偌大的地大(秭归)研究基地,心里不禁羡慕着地大为了让学生更方便去研究地质,在秭归设立了基地并以这为基点出发学习在四周的地质。对比香港,学生所能见到的地质受环境所限,不过,借着此次学习提供的实习机会,好让香港的学生能跳出地理的限制,增长不只于学术上的见闻。之后的五天中,每天早上大家都出发去实习地点学习不同地质和岩石知识;每一天 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天。最难得的是能在同一地区同时看到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不同地质特征; 在大一学习的地质知识亦通过实习得以温故知新,巩固已有知识。虽然有几天因为雨天令实习行程缩短一些,但也无阻大家对知识渴求;在野外,纵使下着雨,同学们也专心至致聆听着教授的讲解,冒着雨点在石头上 摸来摸去,为求观察得更多,也不顾鞋子和裤脚都沾上泥泞了;在车上,同学们仍不断地讨论上一站在考察笔记本所记录的地质特征,显出同学们求学之心切。我们更有机会进入基地的实验室,观察并了解一些供人测试石质的机器,更见到两人多高的巨型实验机器,也让我第一次实在地接触研究地质所需的机器,大大提升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懂得一些便想懂得更多。五天的实习过后,便是大家在认真学习之后,认真享受武汉本土文化的时候。我们参观了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地大博物馆及三峡大坝;当中体验到武汉文化及科学的范畴是来武汉之前未预期过的,的确有点惊喜。这次实习相信同学们也很满意,这也得感谢地大领导老师同学们以及香港地球科学系教授老师们的妥善安排,使我们在湖北期间在学习与玩乐中都得以享受到周密地安排。

梁逸风
Leung Yat Fung

在这次行程中,我们在秭归实地考察了不同的地质现象。第一天,我们由香港乘高铁到武汉,然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餐,然后当地的老师给我们讲解行程。第二天我们由武汉乘了一天车到秭归。第三天开始,我们到了不同地方 考察,例如到省道334考察火成岩、前寒武纪和寒武纪时的沉积岩、和少量的变质岩。行程中也有看到一些三峡地区独有的,或香港缺少的地质现象,如奥陶纪的震旦角石和前寒武纪的冰积岩。在第八、九天,我们完成在秭归的考察工作,乘车回到了武汉,然后在武汉游览了一些博物馆等的景点后,在第十天乘高铁回到了香港。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当地的地质特色,亦学到一些观察岩石、写笔记等的技巧,丰富了我们地质学的知识。

卢智宇
这次到秭归实地考察是一个很难忘的回忆,这是我第二次跟教授们到外考察的经验。记得考察前后总共有五天,每天都是早上出野外,下午上课,感觉上安排很不错,有些时间可以自己整理札记,休息、甚至玩乐。真的很感谢地大那边的安排以及给我们一个设备齐全的营地,可以做各式各样的事。
出外考察我想最难忘的是到地质公园那天,还记得我们纷纷跑上了链子崖气喘如牛,踏足山上俯瞰山下的风景,虽然天气时常都烟雨蒙蒙,可是不难想到烟雨外那美丽的长江、山脉。然而,在山上看过对面新滩村,往时山泥倾泻的惨痛好像隐约浮现,很开心当时地质学家们能一同预计与防止大部分的损失,也许这也重新提醒我读地质学的原因吧。
最开心的不外乎是玩与乐,五日的课业结束往后,有一天可以到三峡去,甚至回武汉再到当地名胜游玩,是很快乐的事。还记得武汉一日游那天,地大还给我们找来导游来细说当地文化历史,真的使我学习到很多。不但日间有开心的,晚上有幸地大的学生带我们出外走走也是很难忘的。虽然我的普通话不太好,他们还是愿意尝试了解再慢慢解答我,这点是很难得的。想起来,出外学习与他们在一起,虽说他们学石头是用中文的,其中有很多时候在鉴定石头他们都会尽力扎中文拉上英文来说,甚至我们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去查一下英文再补充,这么乐于助人的学生实属地大的骄傲呢!
总而言之,我很感谢地大今次与港大一同合作的实习之旅,希望往后还有机会可以到不同地方去呢。

麦日怡
Yu Jing Yee

The following reflection focuses on the trip to Wuhan from 1/6 to 10/6. This trip has broadened my horizons in both the geological and the cultural aspects. The on-field study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different minerals and rock types. Although we encountered a rainy weather and the composite minerals cannot be observed clearly on moistened rock surface, it was a fruitful experience to study geological features that I have not seen in Hong Kong, such as gneiss and tillite. I especially enjoyed the trip to the top of Lianziya for there is not much chance to walk beside a cliff in Hong Kong, and appreciated both its geolog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The visit to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was another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the trip. The enormous scale of minerals and fossils collection really feasted my eyes on. I wish we could have stayed longer in the museum to have a more complete look at all exhibitions inside the museum. The company of students from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created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local culture between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and Wuhan. I have also gained a better no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Wuhan in this trip. It is a surprised to know that the well-known Yellow Crane Tower has been destroyed and rebuilt over and over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a. At the 1911 Museum, I have learnt quite a lot of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ancients from our passionate tour guide as he explained the uses of different antiques, for example, the mini animal models made of jade were put in the dead’s mouths which allows them to taste their favorite food even they were gone. Last but no least, one thing that I liked about Wuhan is that unlike Hong Kong, she still preserves a quantities of local small enterprises and historical heritages, which adds a few more sense of human to the city.

吴彦彤
Ng Yin Tung

This journey really brought me a lot of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and widens my horizon, all types of rock we can saw in field, it made me more familiar to distinguish the rock, and we saw a clear rock stratum, which is rare in Hong Kong. Recalling the past ten days, the most memorable place is Lianzi Cliff, it was my first time to walk along the cliff to have a natural view instead of modern building we see in HK. After the field, we visited lots of famous place in Wuhan, eg, Hubu Alle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Museum and Three Gorges. This field trip is worth a visit to every earth sciences student. I am grateful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join this field trip that enriched my summer break.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re very nice, who have been with us ten days, and brought us to try Wuhan traditional food, which is good. It was a precious chance that I can know more about Wuhan by chatting with students rather than searching information from Internet, so I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uhan.

附件列表:

Copyright (C) 2015. HK10000.fudan.edu.cn
All rights reservced.
项目介绍 | 项目回顾 | 站点指南 | 联系我们